導讀:近年來,干細胞療法在中風治療領域展現(xiàn)出令人矚目的潛力。通過利用干細胞分化為神經細胞的能力,這一創(chuàng)新技術旨在修復受損腦組織,促進神經再生,改善中風患者的功能恢復。臨床研究已證實,干細胞移植可顯著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為中風康復開辟了全新路徑,點燃了無數(shù)患者重拾健康生活的希望之光。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分為出血性中風(腦出血)和缺血性中風(腦梗塞)兩大類。其中,87%的腦中風屬于缺血性中風。
目前,傳統(tǒng)的中風治療方法,如藥物溶栓、抗凝治療和物理康復訓練,在救治中風上雖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明顯局限性。
- 首先,時間窗限制嚴格,溶栓治療需在發(fā)病幾小時內進行,錯過了這一窗口期則療效大打折扣;
- 其次,藥物副作用不容忽視,如出血風險增加;
- 再者,康復過程漫長且效果因個體差異而異,部分患者難以達到預期的生活自理能力。
- 此外,傳統(tǒng)療法對于中風造成的神經損傷修復有限,往往不能完全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
因此,尋找更高效、更安全的新療法成為醫(yī)學界持續(xù)努力的方向。
干細胞治療中風:2019至2024年的臨床研究進展
近年來,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細胞,干細胞能再生組織、器官及免疫調節(jié)功能得到了更多的場景應用,也為腦中風治療提供了新途徑。本文主要盤點2019年到2024年期間國內外進行干細胞治療腦中風患者的臨床研究進展有哪些。
2019年干細胞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試驗
2019年9月9日,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牽頭在期刊《Stroke》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靜脈注射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中風的安全性和初步療效的 I/II 期研究’的臨床研究成果。【1】
所有患者行為終點在12個月的隨訪中均顯示出顯著改善。例如,輸注后Barthel指數(shù)評分在6個月時增加 6.8±11.4 分(平均值±SD),在12個月時增加10.8±15.5分;獲得良好功能結果(Barthel 評分≥95)的患者比例從基線時的11.4%增加到 6 個月時的27.3%,在12個月時增加到35.5%。
試驗表明,對于患有慢性中風和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靜脈輸注同種異體缺血耐受間充質干細胞是安全的,并表明行為有所改善。
2020年干細胞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試驗
2020年5月27日,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在期刊《Transl Stroke Res》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自體間充質干細胞改善亞急性缺血性中風的運動恢復: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的臨床研究成果。【2】
本次研究納入了31名患者,使用混合模型分析,我們觀察到治療對Barthel指數(shù)、NIHSS和改良Rankin評分沒有影響,但運動NIHSS(p = 0.004)、運動Fugl-Meyer評分(p = 0.028)以及MI-4a(p=0.031)和MI-4p(p = 0.002)中的任務相關fMRI活動有顯著改善。
試驗表明,中風后進行靜脈自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是安全可行的,能夠通過感覺運動神經可塑性改善運動恢復。
2020年6月26日,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神經內科在行業(yè)期刊《干細胞研究與治療》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基于干細胞的缺血性中風治療:臨床試驗的系統(tǒng)評價和薈萃分析’的文章。【3】
研究納入了九項隨機對照試驗 (RCT) 和七項非隨機研究 (NRS),涉及740名中風患者。
發(fā)現(xiàn)干細胞療法往往與更好的治療結果相關,在RCT中以NIHSS(平均差 (MD)-1.63,95%置信區(qū)間 (CI)-2.73至- 0.53,I2=60%)和BI(MD14.68,95%CI1.12至28.24,I2=68%)衡量,在NRS中以BI(MD 6.40,95%CI3.14至9.65,I2=0%)衡量。
研究表明,基于干細胞的療法可以改善缺血性中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陷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2021年干細胞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試驗
2021年9月29日,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醫(yī)學院三星醫(yī)療中心在期刊《Stroke》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靜脈注射間充質干細胞對缺血性中風后運動功能恢復的療效:一項神經影像學研究’的臨床研究成果。【4】
研究納入了54名患者,運動功能方面,間充質干細胞組Fugl-Meyer評分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神經影像學方面,間充質干細胞組皮質脊髓束及內囊后肢各向異性分數(shù)無下降,而對照組隨機分組后90天顯著下降;間充質干細胞組大腦半球間連接及患側連接均顯著增強,大腦半球間連接變化存在顯著組間差異。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基于干細胞的治療可以保護皮質脊髓束免于退化并增強網絡重組的積極變化,促進中風后的運動恢復。
2021年10月13日,中國臺灣花蓮慈濟大學慈濟基金會生物創(chuàng)新中心神經外科在行業(yè)期刊《組織工程與再生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自體脂肪干細胞腦內移植治療慢性缺血性中風:I 期研究’的臨床試驗。【5】
本次研究三名慢性中風患者接受了立體定向植入自體脂肪干細胞 (1×108個細胞) 治療。
三名參與者在6個月的隨訪中均有顯著改善。與治療前相比,患者改善程度為: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改善5~15分,Barthel指數(shù)改善25~50分,Berg平衡量表改善0~21分,F(xiàn)ugl-Meyer改良感覺改善3~28分。
3例患者術后1個月MRI檢查均出現(xiàn)植入管信號改變,6個月觀察未發(fā)現(xiàn)相關安全性問題。這些慢性卒中患者在自體脂肪干細胞(GXNPC1)植入后6個月神經系統(tǒng)癥狀臨床指標均改善,且無不良反應。
2022年干細胞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試驗
2022年3月28日,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三星醫(yī)療中心牽頭在期刊《Stroke》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中風患者的循環(huán)細胞外囊泡:一項隨機試驗的生物標志物分析’的臨床試驗結果。【6】
在這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中,將患有慢性嚴重中風的患者按2:1的比例分配接受自體間充質干細胞靜脈注射(MSC組,n=39)或標準治療(對照組,n=15),并進行3個月的隨訪。
注射間充質干細胞后24小時內,?患者循環(huán)EV水平增加了約5倍。擴散張量成像和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顯示,患側皮質脊髓束和半球內運動網絡的完整性分別與循環(huán)EV水平顯著相關。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循環(huán)EV中與神經發(fā)生/神經可塑性相關的microRNA顯著增加。
本試驗首次表明,使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患者可顯著增加循環(huán)EV,這與運動功能改善和磁共振成像可塑性指標顯著相關。
2022年11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神經內科在英國醫(yī)學雜志公開賽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人類神經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療效和安全性: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案。【7】
這項單中心、隨機、雙盲、平行對照試驗將在中國進行。符合資格標準的60名缺血性中風患者將被隨機分為兩組:神經干細胞組和對照組。所有參與者將連續(xù)4周接受神經干細胞或安慰劑的鼻內給藥?;颊邔⒃诨€和干預后 4、12、24和48周接受隨訪。
主要結果是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干預后4、12、24周)。次要結果包括改良 Rankin 量表、Barthel 指數(shù)、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評分(干預后 4、12、24 周)和頭顱 MRI 變化(干預后24和48周)。研究期間將記錄所有不良事件。
倫理與傳播: 本研究方案已獲仁濟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009)。所有受試者均需知情同意。研究結果將在同行評審的出版物中公布,并將在學術會議上發(fā)表。
試驗注冊號: ChiCTR1900022741;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
2023年干細胞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試驗
2023年1月19日,于斯屈達爾大學醫(yī)學院牽頭在行業(yè)期刊《基因和細胞治療》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五例中風患者接受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的結果’的臨床試驗結果。【8】
本研究評估了五名中風患者,他們接受了單劑量1-2×106細胞/千克同種異體臍帶間充質干細胞 (UC-MSCs) 治療。
在隨訪結束時,所有患者的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 (NIHSS) 均顯著下降 ( p=0.0310),而 Rivermead評估量表(RMA)顯著增加 ( p=0.0234)。
所有患者均在康復計劃內進行了1年的隨訪。在接受UC-MSC治療的患者的整體臨床狀況中觀察到了重大臨床結果改善。研究人員觀察到患者的上肢和肌肉力量、痙攣和精細運動功能有所改善。
2023年4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仁濟醫(yī)院神經內科在行業(yè)期刊《當代干細胞研究》中發(fā)表了一篇關于‘神經干細胞/祖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臨床前研究:系統(tǒng)評價’的文章分析。【9】
共確定了71項臨床前研究,包括91個治療組。大多數(shù)臨床前研究報告了統(tǒng)計學上顯著的效果,不良反應極少。NSPC移植治療缺血性中風仍需針對幾個關鍵因素進行優(yōu)化。標準化治療結果評估可以簡化臨床環(huán)境中證據的轉化。
2024年干細胞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試驗
2024年1月16日,日本再生醫(yī)學在行業(yè)期刊《JAMA Neurol》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異體干細胞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2/3期TREASURE隨機臨床試驗’的研究成果。【10】
本研究納入了206名患者(104名接受干細胞治療,102名接受安慰劑治療)。
本研究報告了使用再生細胞治療急性中風的2/3期治療評估 (TREASURE) 試驗的結果,與安慰劑組相比,干細胞組中缺血核心體積為50mL或更低的患者預后明顯更好。與安慰劑組相比,64歲或以下的患者在干細胞組中的預后也往往更好。并且在缺血性中風發(fā)作后18至36小時內靜脈注射干細胞療法是安全的。
本研究結果支持干細胞的安全性,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是否對符合特定標準的患者產生有益作用。
2024年9月1日,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牽頭在行業(yè)期刊《當代干細胞研究》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骨髓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療效和安全性’的薈萃分析。【11】
納入了11項試驗共涉及576名患者。評估了三種不同的療法,包括間充質干細胞 (MSC)、單核干細胞 (MNC) 和多能成體祖細胞 (MAPC)。
分析顯示,間充質干細胞在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改良Rankin量表評分方面排名第一,SUCRA值分別為80%和98%。亞組分析顯示,靜脈移植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優(yōu)于常規(guī)療法(RR 0.53,95% CrI 0.29 至 0.88)。
因此得出結論使用干細胞移植可降低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死亡風險并改善功能結果。
干細胞治療中風的臨床研究進展
截止2024年10月16日,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最大臨床試驗注冊庫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注冊的有關干細胞治療中風的臨床研究項目有91項,已完成的到達34項。
結論
總而言之,研究表明,干細胞在治療中風上前景廣闊,有望成為治療中風的醫(yī)學發(fā)展新途徑,不過未來仍然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來克服其中的挑戰(zhàn),包括干細胞的長期效果等方面。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和臨床試驗,我們有望看到干細胞治療在中風領域帶來了的更多成果與希望。
相關閱讀:了解更多關于干細胞治療中風的新聞資訊!
【1】Levy ML, Crawford JR, Dib N, Verkh L, Tankovich N, Cramer SC. Phase I/II Study of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Allogene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Chronic Stroke. Stroke. 2019 Oct;50(10):2835-2841. doi: 10.1161/STROKEAHA.119.026318. Epub 2019 Sep 9. PMID: 31495331.
【2】Jaillard A, Hommel M, Moisan A, Zeffiro TA, Favre-Wiki IM, Barbieux-Guillot M, Vadot W, Marcel S, Lamalle L, Grand S, Detante O; (for the ISIS-HERMES Study Group). 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 Motor Recovery in Subacute Ischemic Strok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ransl Stroke Res. 2020 Oct;11(5):910-923. doi: 10.1007/s12975-020-00787-z. Epub 2020 May 27. PMID: 32462427.
【3】Li, Z., Dong, X., Tian, M. et al. Stem cell-based therapies for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Stem Cell Res Ther 11, 252 (2020). https://doi.org/10.1186/s13287-020-01762-z
【4】Lee J, Chang WH, Chung JW, Kim SJ, Kim SK, Lee JS, Sohn SI, Kim YH, Bang OY; STARTING-2 Collaborators.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Motor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Stroke: A Neuroimaging Study. Stroke. 2022 Jan;53(1):20-28. doi: 10.1161/STROKEAHA.121.034505. Epub 2021 Sep 29. PMID: 34583525.
【5】Chiu, T.-L., Baskaran, R., Tsai, S.-T., Huang, C.-Y., Chuang, M.-H., Syu, W.-S., Harn, H.-J., Lin, Y.-C., Chen, C.-H., Huang, P.-C., Wang, Y.-F., Chuang, C.-H., Lin, P.-C., & Lin, S.-Z. (2022). Intracerebral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for chronic ischemic stroke: A phase I study.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16(1), 3–13. https://doi.org/10.1002/term.3256
【6】Bang OY, Kim EH, Cho YH, Oh MJ, Chung JW, Chang WH, Kim YH, Yang SW, Chopp M. Circulat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Biomarker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Trial. Stroke. 2022 Jul;53(7):2276-2286. doi: 10.1161/STROKEAHA.121.036545. Epub 2022 Mar 28. PMID: 35341320.
【7】Xie C, Wang K, Peng J, Jiang X, Pan S, Wang L, Wu Y, Guan Y.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uman-derived neural stem cell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stroke: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Open. 2022 Nov 8;12(11):e055108. doi: 10.1136/bmjopen-2021-055108. PMID: 36351721; PMCID: PMC9644315.
【8】Ercelen N, Karasu N, Kahyaoglu B, Cerezci O, Akduman RC, Ercelen D, Erturk G, Gulay G, Alpaydin N, Boyraz G, Monteleone B, Kural Z, Silek H, Temur S and Bingol CA (2023) Clinical experience: Outcom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five stroke patients. Front. Med. 10:1051831. doi: 10.3389/fmed.2023.1051831
【9】Zhang M, Wang K, Xue C, Xie C, Wang Z, Song Y, Yu H, Hao Y, Guan Y. Preclinical Studies on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Curr Stem Cell Res Ther. 2023;18(3):380-390. doi: 10.2174/1574888X17666220410221905. PMID: 35410620.
【10】Houkin K, Osanai T, Uchiyama S, et al. Allogeneic Stem Cell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Phase 2/3 TREASUR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urol. 2024;81(2):154–162. doi:10.1001/jamaneurol.2023.5200
【11】Wang X, Yang J, You C, Bao X, Ma 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Evidence from Network Meta-analysis. Curr Stem Cell Res Ther. 2024;19(8):1102-1110. doi: 10.2174/1574888X18666230823094531. PMID: 37612871.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yè)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fā)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y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yè)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fā)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